
日前,江苏、山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相继传来酝酿高考考试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策略中均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的重点。一时间,关于“英语考试到底该怎么样改”引起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北京拟将对高考考试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最受关注的一项是,高考考试英语分值或有望降低。改革策略预计于本月底面向社会征求建议。(年轻人时报十月20日)
看来,新一轮高考考试改革将密集地展开。地方因地制宜制定策略,可能更“接地气”,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不必各自为政,在地方颁布高考考试策略时,有必要借鉴其他省市已经推行的高考考试策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可以“零起点”搞探索。
据报道,北京已经明确,从2015年起,英语分值在高考考试中所占比重或有所降低,只不过策略还没最后确定,其中有一种建议是,高考考试英语分值从原来的总分150分,减少为100分,语文、数学分值将相应提升。其中,语文总分将从原来的150分增加到180分,数学总分从原来的150分增加到170分。这在北京是新策略,可是,这一调整英语分值的改革,早在2008年,就在江苏的高考考试改革中推出了。
江苏2008年的高考考试改革策略是,高考考试只将语文、数学、外语计入总分,其他科目则计等级。其中,对于文科生,语文200分,数学160分,外语120分;对于理科生,语文160分,数学200分,外语120分。然而,这一改革推行五年来,并没对基础教育的英语应试教学带来改观,也没因英语网站权重的减少,而让语文、数学的教育,就上一个台阶。近期江苏又在酝酿新的改革,改革的重点也是向英语科目开刀,这从某种程度说,上一轮改革是不成功的。可这不成功的策略,却在北京成了新策略。
难道北京的高考考试策略制定者不去知道其他地方的高考考试改革策略,从中做对比剖析吗?可能的状况是,有关制定者去知道了其他省市的策略,可是在知道过程中,只听官方的介绍,而官方称改革获得非常不错的成效,于是“取经者”真以为改革成效很好;再就是,大伙明知改革成效不佳,但考虑再三,要“改革”,只有采取这种方法,就是有质疑,也可拿出已有其他省市推行,作为回话的原因。
一直以来,笔者觉得,高考考试改革,假如不打破集中录取规范,是非常难有改革的成效的。在集中录取规范不变的状况下,“改革”无非是考试考哪几科调整(诸如3+1,3+2,3+X)、考试分值调整(诸如750分、810分、600分与A、B、C等级)。综观各省市的高考考试改革,近年来的改革,都是在这方面做文章,因为改革空间非常小,就是被其他地方实证成效不好的改革,也会被另一地“拾牙慧”,还被赋予“探索”的名义。
各地已经推行的高考考试改革,其实已经给出明确的“试验结果”,这就是,高考考试改革走科目改革、分值调整的道路行不通,国内高考考试规范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没招生自主权,只能被动同意教育考试部门按学生高考考试成绩、志愿投来的档案进行录取,这导致中学教学围绕考试转、大学招生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考试成了指挥棒和中心。打破“教招考”一体化,才是改革的出路。
国内高考考试规范要改,改革的方向需要是打破集中录取规范,假如不打破集中录取规范,不客气地说,所谓的高考考试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折腾,目前各地就在乐此不彼的折腾中,改革甚至成为一些官员的政绩,新上任一名官员,就搞出一套,不考虑及政策的连续性,也不吸取失败的教育,甚至有地方的高考考试改革,多年几轮折腾下来,又回到原点,譬如前些年增加英语听力、口语测试,这几年又取消测试。而在打破集中录取规范,推行考试、招生离别这方面,海外大学的招生,已经给大家提供了成熟的考试、录取模式,这根本无需国内大学重起炉灶,“艰难”地探索,仅需“拿来”即可。可遗憾的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总以“国情”为由,觉得海外大学实行的考试招生模式,并不合适国内。假如将这归于“国情”,那真实的“国情”是,教育主管部门并不想把权力下放,由于假如“拿来”海外大学的申请入学规范,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中介,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前不久表示,国家层面的高考考试改革策略仍在研究拟定过程中,专家组已经进行多轮的讨论,国家层面政策颁布后,有关省份会依据自己状况来拟定高考考试改革细化策略。在笔者看来,国家层面的政策,需要明确考试招生离别,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推行高考考试改革,各地在考试、招生离别的框架下细化策略,改革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