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焦灼的等待,2011年高考考试成绩昨日终于放榜。成绩很好、能上理想大学的考生自然皆大欢喜,但对于成绩达不到期望或者落榜的考生,或许会面临心理上的艰难状况。国家一级心理健康咨询师、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秋英觉得,此时父母必须要和孩子一同承担,关注并处置好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做好下一步的生活规划。
处置情绪问题:像朋友一样坐在一块
王秋英觉得,对于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家庭,假如对这一结果不可以同意,这期间就会成为父母和孩子心理冲突特别集中的时期,并可能致使原来家庭里积累下来的一些问题在这个时候集中爆发,由于以前有问题的时候,父母会抱着“等你考完再说”的态度,孩子也会把问题掩盖起来。
她告诉记者,假如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不是非常高,目前问题集中爆发时,容易致使全方位的自我否定,产生强烈的自我冲突。往年放榜之后,都有孩子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如自残、攻击别人、自闭症等。这类状况需要学校的帮忙,但父母更应该加以关注。
父母和孩子要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虽然算是一个挫折,但挫折是每一个孩子早晚要在生活中历程到的东西。有了如此的认识,心态就容易平和,从而同意并正视现实。
有些父母由于孩子没考好而自己不愿外出,或不好意思见人,王秋英觉得,虽然父母的心情也非常难受,但作为富有生活阅历的成年人,孩子的爸爸妈妈这个时候需要对孩子加以鼓励、宽慰。“与其责备,不如与孩子一同承担。责备孩子,孩子会感觉全是我的错;一同承担,孩子会感觉,自己最痛苦的时候,爸爸妈妈是与自己站在一块的。”
假如不了解如何跟孩子说,那就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坐在一块。王秋英还特别提醒:父母必须要防止孩子出现自闭症。“依据我多年的咨询经验,青少年总是因一个事件的引发而不再外出,整天在家打游戏,甚至致使上网成瘾,时间长了将来,有的孩子再也走不出家门了,社会功能萎缩得厉害。所以父母必须要帮助孩子维持与外面的交流与联系,让孩子有事可做、与社会交际,能够帮助加快孩子的心理康复。”
做好生活规划:
防止对将来的茫然
除去关注孩子的情绪状况外,父母还要与孩子一块做好生活规划。王秋英指出:“过去有个误区,只关注孩子的情绪怎么样,孩子没极端行为就以为没事,而未能看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即孩子对将来的茫然,感觉生活路走不通,甚至感觉是死胡同。”
不管考得怎么样,高考考试结束,是生活一个阶段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没考好的孩子,此时面临一个选择:是复读,还是去读并不是心目中理想的学校?选择不是盲目做出的,对孩子的将来影响非常大,它意味着要有一个规划:路向哪儿走?
“目前的孩子看起来好像早熟、对社会知道不少,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其实多是想象出来、看媒体新闻或者听大人讲的,但想象的与我们的接触并不是一回事。他们大多非常单纯,社会性成长很缺少,会觉得没考上大学就完蛋了、没将来了,这是非理性思维的体现。假如孩子的社会性进步比较充分,康复就会稍快些,由于这条路绊了一下,并不意味着别的路就堵去世了。”
所以面临选择时,父母要有一个适合的态度:读还是不读?父母要和孩子一块规划,一同承担,由于生活的道路千万条,这一条不可以,还有其它更多的路可走,而且未必会非常差非常坏。
“帮孩子走上通往社会的路,是帮孩子情绪恢复的主要渠道。”王秋英说,孩子有明显情绪问题容易发现,但不太容易发现的是:孩子也选择了去上并不是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但情绪一直没处置好,致使大学上得非常不情愿,不愉快的心态延续了四年。
因此,父母与孩子一块讨论将来的道路,一块聊聊将来成功的方法,拉孩子出去运动、做义工,都是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在这类活动中孩子会渐渐减轻茫然感,找寻到生活目的。
王秋英还指出,其实就是考上理想大学的孩子,也需要有个规划。往年不少同学考上大学后就拉帮结派外出旅游、疯狂k歌,但他们也要想一想这个问题:我拿什么上大学?并非拿着大学录取公告书就能去了。有些孩子以为上完大学毕业的时候社会就要接纳我、就要给我一份工作,其实不是如此的。所以,对于十八岁的孩子,融入并认识一下社会,对自己以后的生活规划会更有帮助。
填报志愿时,父母应提供足够资讯
考试报名志愿时,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可能面临一些冲突:父母非常想让孩子学某个专业,可是孩子不想。王秋英觉得,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提供足够的信息,把选择权、决定权交给孩子。
她说,这是过去总是被忽视的,孩子的确不像成年人那样见多识广,但选择权其实应交给孩子。“我以前做咨询时,发现有的父母非常着急:为何孩子要学这个?学这个将来要走弯路、成功的代价大,孩子应该像父母想的那样进步。我就问他们:你感觉你的生活道路非常完美吗?没缺憾吗?你期望你的孩子重复你的生活吗?最后他们发现,父母要孩子去的地方,是父母自己做梦也办不到的地方。”
因此,对于孩子的选择,父母要维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包含对一些价值的澄清,也要让孩子来讨论。孩子选择学校、专业时,实质是选一种生活方法,但不少人没意识到,这里是有价值判断的。有的孩子想选自己有兴趣的、而不是社会价值大的,或者相反,追逐热点而忽略自己兴趣,这个时候父母就要作出澄清:你是不是能承受如此的结果?假如能,那就ok。
事实上,孩子在做选择时,父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没意识到这一点。王秋英指出,假如期望孩子做出认真负责的决定,父母就要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资讯。
她举了一例。填报志愿的时候,一位父母的女儿选择了遗传学专业,而不是这位父母期望的金融,她大学毕业时,正是金融专业很热门的时候,而遗传学专业非常冷门,找工作面较窄,女儿抱怨爸爸妈妈没给自己选个好专业,这位父母郁闷地说,是你一个人选的呀,大家的话你不听,女儿说,那你们当时应该阻止我选这个专业呀!让爸爸妈妈哭笑不能。
王秋英觉得,这位父母和孩子在选择志愿的过程中,缺少要紧的一块:没足够的资讯。填报志愿时需要什么资讯?譬如学校的状况、专业课的师资力量、专业的前景、近3年不同大学的毕业生的薪水排名、不同专业的薪水排名等,把它们一一列出。选专业时还要考虑到:当时非常热点的,几年后未必热点。
孩子在选择专业时,那些专业名字就是一个个抽象的词汇,并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王秋英建议,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细,把几个意向的大学课程全打印出来,让孩子有充分的信息,并结合我们的兴趣,做出充分的选择。这类都是有用的资讯,并且要足够多。实在不可以,去人才大市场看看,也能获得对专业的一些感性认识。王秋英觉得,这个工作要父母和孩子一块儿做,不仅能够解决父母和孩子之间因填报志想见不一而引起的冲突,也可让孩子真的走源于主生活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