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过完节,又到离别时。
跟几个多年未见的好友聚会。
做了爸爸妈妈,聊着聊着,自然还是会聊到孩子身上。
有一位刚做母亲,她说,“真想陪在儿子身边,不去上班,那就好了!”
“孩子给奶奶带挺好的,一心挣奶粉钱,大家家就是如此。”
“要不把孩子和老人都接过去吧,就不要分开了。”
众人纷纷出主意。
“唉,无法啊,我得赚钱啊,太忙了。”
提到这个话题,真是让人感伤。
不少朋友跟我说“你的工作真好,能在家带孩子,家庭事业都兼顾了。”
我每次都充满感恩,能让我有机会陪在孩子的身边。
我那时哄小小鱼睡觉的时候,握着他滑溜溜的小手,感觉就像拉着自己小时候的手。
那时,小小的我是多么渴望爸爸妈妈能在身边。
大家这一代爸爸妈妈,不少不少人都有过留守的历程。
现在这一代留守儿童都已长大了,不少早已为人爸爸妈妈。
在记忆深处,大伙对于留守这种生活方法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但,不管怎么样,倘若你过去历,那样你一个人或者你的身边的人,都会留着一些印记。
当童年时缺爱的孩子长大后,为人爸爸妈妈,更想着给孩子好的呵护,由于那样的感受刻骨铭心。
我跟她说,假如不是被生活逼得没选择,还是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由于孩子没办法让大家重新养大一遍。
就一次,孩子最后长成了什么样子,没办法重来。
2
假如我能第三养大我的孩子,我将怎么样?
我想,每一位爸爸妈妈都会期待,给孩子更好的爱。
由于大家一直会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了错误!
英国诗人黛安•伦曼斯写了一首诗歌《假如我能第三养大我的孩子》
假如我能第三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先蹲下,再温顺地诉说。
我会,多将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
我会,拿出更多微笑给孩子。
假如我能第三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少用双眼看分数表,多用双眼看优点。
我会,注意少一点责备,而去多一点关心。
我会,将板着的脸珍藏,
而成为孩子的玩伴,跟着孩子一块跑原野去看星星。
……
可惜的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不可以回转,更不可以重来。
错过了真的就错过了,就算满是遗憾。
所以,当我听到好友后来讲要携带孩子一块出去,就算暂时生活会紧张不少,也要一家人在一块时,真的为这个孩子感到开心。
我内心满是喜悦地祝福这个孩子:“祝福你,你真是一个幸福的小家伙。”
当然,我了解这种幸福的背后,需要不少的辛苦来承载。
而且只有当你真的感觉养大孩子非常重要时,才会想走这条路。
3
既然生了孩子,那就必须要自己养孩子。
由于孩子不是奔着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而来的。
他们是奔着爸爸妈妈来的。
鱼爸曾收到一位母亲的留言,说孩子五岁多,脾气非常大,容易发怒、暴躁,或者长期不和周围人说话。
仔细询问之后,原来孩子刚刚从乡下姐姐家接回自己身边,最初,孩子大都是配合的,由于很长时间没在一块生活,彼此间甚至有一点小生疏,在彼此察看着他们,慢慢就熟知了。
但一块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身上的那些小问题就全部爆发了出来,看上去格格不入,如何看都不顺眼。而且孩子对父母也是对抗,说往东他偏偏往西,一直闷头不说话,打也没用,还掌握了跑,说要离家出走。
母子之间吵过不少,每次都让她感觉失败,尤其是自己吼了孩子自己,常常要内疚一整天,甚至深夜一个人默默流泪,由于感觉自己生的孩子,居然像一个陌生人。
温尼科特指出“未成熟即离家的儿童所所遭受的远不至于亲身体验的忧伤,事实上达到了熄灭情感的地步。”他在实质调查中发现,那些心理定位上被摧毁的儿童,一般是那些原来在家就缺少好的照料的孩子,而早期照料好的儿童更可以非常不错地驾驭环境。
不少案例指出:不少问题孩子,小时候都常常表现出压抑性地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们的问题就报复性的出现,容易进步出反社会人格,不听话,形成坏的爱好等。
所以,当爸爸妈妈以后有一天捶胸顿足地教训孩子时。
内心最后悔的应该是当年没好好养大孩子,想要重来一次就好。
感慨我们的亲生小孩,居然形同陌路。
我想对一个孩子最大的伤害,总是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看不见。
而在孩子长大后无需你的时候,你却紧紧跟着,步步相逼。
4
现在,有不少爸爸妈妈,把养儿育女的责任委托给了老人。
其实这是对孩子和老人的双重伤害。
的确有不少的老人主动请求,期望能帮子女分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可真的带起来就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拿给孩子立规矩来讲,譬如孩子的电子屏幕时间如何管理。
老人自己都没玩顺溜,也不了解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垃圾游戏。
孩子稍微忽悠一下就能骗过老人。
另外就是老人的精力有限,而带孩子是一个斗智斗勇,需要体力的活。
老人总是只能保持孩子的存活需要,其他的教养需要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职责范围。
你怪老人没带好孩子,那就自己带。
还有不少的人感觉孩子小的时候是无需爸爸妈妈的。
理由是孩子小,多大岁数的孩子是没记忆的,哪个带都一样。
其实这个理由是最站不住脚的,可是从纯喂养的角度来讲,却看起来非常有道理。
但孩子不只需要喂饱就好,他们还有心理需要。
而心理进步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的成为幸福开心的人。
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哪个能给孩子最好的心理呵护?
当然不是心理学家,由于他们没你那样知道你的孩子。
更不是亲戚朋友,他们会爱孩子,但其中还是会隔着一点东西的。
最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就是爸爸妈妈。
其实,大家每一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
一个幸福的或者不幸福的孩子。
而当大家的孩子以后成人后。
内心也会一直住着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的幸福,与现时的大家息息有关。
愿每一位爸爸妈妈能给孩子温暖、快乐、满满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