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不止是灯,还是创造力的缺少
父子对话引发的考虑
一天夜晚,一位爸爸携带他的三岁儿子散步,儿子指着明亮的月亮问:“那是灯吗?”爸爸告诉他不是灯而是月亮,但儿子坚持觉得月亮就是灯。爸爸开始觉得儿子愚蠢,但仔细想想感觉儿子并没说错,由于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爸爸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这个小事让他开始考虑中国人缺少创造力是什么原因。
教育办法的僵化与常识运用不足
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缺少创造力,这是学术研究和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热门话题。岳晓东历经多年的研究和考虑觉得,中国人创造力不足主如果由于现行教学办法的僵化和对常识运用的不足。他指出,有四个主要原因制约了中国人创造力的进步。
思维标准化与应试教育的限制
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曾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思维标准化是中国人革新思维受限的重要原因。这种思维标准化体目前功能固着、权威迷信和思维惰性上。这类都是应试教育不可防止的结果。比如,某省的高考考试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上万名考生都用“我自幼爸爸妈妈双亡,一个人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到今天”的公式化不真实构思开头,这让人很难置信。高考考试的练习过程使学生只关注“什么是标准答案”,而不关注“常识是怎么样获得的”。这致使学生的思维趋同,想象力枯萎,只记住标准答案。因此,常识传授的僵化成为思维标准化的重要原因。而没想象力和问题意识,常识更新和进步何来?因此,应试教育虽然不可替代,教师们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的常识增长不以牺牲想象力为代价。
常识学习的活力化和学习觉悟的提升
常识学习的活力化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主要原因。学生对于常识的获得只不过为了应对考试而非运用于日常。常识学习应该学以致用。很多人觉得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是基础学习,觉得学过的常识以后会用上,所以不看重学用结合。这是常识无活力的认识误区。西方教育主张发现式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立即看到学习的成就。而东方教育多是灌输式学习,背诵式学习,期待学生多年后才领会到学习的收成。常识学习的目的是拥有好成绩还是将学过的常识活学活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学习的觉悟是要紧的,觉悟使得学习更主动,更早达成常识的价值。
发散思维的培养与多元学科的交叉学习
发散思维的进步受阻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聚合思维强调逻辑思维,试图探寻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提出不一样的答案。中国教育过程中缺少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互补,没培养革新思维的进步。发散思维的培养需要进行练习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找出一个物品的多种作用与功效等。而交叉学科学习可以打破传统思维,带来意料之外的新发现。
提升革新能力的四点建议
重新理解创造力的意思
创造力不止是科技突破和创造,还包含将熟知的事物变得陌生,并将陌生的事物变得熟知起来。
加大多元思维和批判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批判意识的习惯,进行“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活动。
提升学习的觉悟和运用常识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不止是为了以后,要将所学的常识运用到实质日常。教师要防止满堂灌输,主张学生主动考虑。
加大交叉学科的学习
交叉学科学习可以打破传统思维,带来新的发现和革新。